灶台发明之前,古人怎么做饭先民的炊具比我

白癜风电话 http://www.bdfyy999.com

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,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,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。

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,中国的先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进行了许多的探索。

从上古时期那些形态各异的炊具中,我们就能看到当时古人的生活状态。

虽然原始人类在两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,但古人直到距今一万年前才开始使用火来加热食物。

这让他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,此后人们可以获取到更加容易被吸收的蛋白质,食物安全也得到提升,这是人类智力迅速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▲旧石器时代先民

在火被运用于加工食物的同时,炊具也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
在最开始的时候,古人都是利用篝火来加热食物的,由于篝火的火焰不易控制,且没有固定炊具的设施,因此当时人们大多采用较为原始的烧烤方式。

▲燃烧的篝火

后来古人发现篝火不但容易熄灭,而且运用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限制,于是他们创造出了专门保存火种和加热食物的地点——火塘。

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火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:

第一种为平地式火塘。

火焰依然在地面燃烧,但是在篝火的周边会放置三个陶土制作的支架,即陶支子。

这种支架可以用来摆放陶器,让陶器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,不但能够增强空气流动性,还能提高加热温度,相较于篝火是重要的进步。

▲考古发现的平地式火塘遗址

另外一种火塘为凹坑式火塘。

人们会在地面上挖出一个较深的坑,然后在其中点火,在坑的周边也有陶支子作为支撑。

和平地式火塘相比,这种火塘的加热效果略差,但保存火种的效果更好,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火塘应该是部落共用的,这和后来的灶台有着较大差别。

▲如今人们使用的凹坑式火塘

在有了火塘之后,炊具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,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掌握了陶器制作工艺,但制作出的陶器大多被作为储藏器使用,比如陶罐,陶壶等等,其中陶罐也成为了最早的炊具,部分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加热痕迹。

▲制陶

但口大底小的陶罐受热面积较小,高度较高,食物加热效率比较低下,于是古人们对它们的形状进行了改良。

他们扩大了陶罐的底面积,还将陶罐的平底改成了微凸的圆底,这样可以加大受热面积,令食物更快成熟,这种改良后的陶罐,便是我们所说的陶釜了。

▲新石器时代的陶釜

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,古人渐渐有了私有制的概念,此时部落众人聚集用餐的方式已经被淘汰。

因此陶罐和陶釜这种大型炊具开始逐渐被弃用,小型陶制炊具和相应的炉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。

在用餐单位从部落转变为家庭之后,每家都建设一个火塘显然是不现实的,原始的陶灶开始陆续出现。

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,人们发现了原始的陶灶,这种陶灶多为直腹型陶灶,和如今的灶台相比这些陶灶的位置并不固定,其上会有把手方便人们移动。

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房屋通风性不佳,古人会选择在室外加热食物,之后再将陶灶搬进室内保存。

▲新石器时代的陶灶

这种陶灶的腹部会有一个火门,在靠近灶口的位置会有一些凸起物,这些凸起和陶支子的作用类似,是用来架放小陶釜的。

在一些陶灶的侧面,还会开出专门的排烟道,这在我国灶具发展历史上,是十分重要的进步。

在新石器时代后期,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炊具——陶甑。

其和陶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,陶甑分为上下两层,中间有带孔洞的陶板分隔。

▲陶甑

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下层烧水或者烹调汤类,并利用上层蒸熟谷物了,和如今的蒸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。

虽然陶灶比火塘要方便很多,但是古人经常需要在野外制作食物,为此他们发明了全新的炊具,即陶鼎和陶鬲。

这两种炊具的原理十分类似,它们的原型都是陶釜,不过古人将用来架放陶釜的陶支子改造成了足,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在野外使用它们了。

▲陶鼎

陶鼎和陶鬲的区别在于,陶鼎的足是实心的,其盛装食物的部分和陶釜非常类似。

而陶鬲的足则是口袋装,这样可以增加炊具的容量,但同时里面的食物也变得不易取出。

考古学家认为陶鬲主要被用来加工汤羹类的食物,这样就不会出现食物沉积在足中不易取出的问题了。

从陶鬲后续的发展中,这一说法也被印证,在新石器时代末期,一种叫做陶鬶(guī)的炊具被发明出来。

▲新石器时代先民

这种炊具的形状和陶鬲十分类似,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其有了陶制的把手,以及器口处的流。

这样不但利于使用者倾倒食物,还能避免食物溅出,令其适用性大幅上升,同时也印证了陶鬲是用来加热汤食的炊具。

▲陶鬶

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出土的炊具上,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。

那就是在这些炊具上往往都有方形的耳,这些耳不但可以增加热传导的距离,令食物的加热更加可控,还便于人们搬运和挪动这些炊具。

这说明此时部分炊具也同时具有食器的作用,人们只需将其搬离火源就可以用餐了。

随着中国远古社会从部落制走向奴隶制,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,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身份差异,维护等级制度成为了统治者最在意的事情。

因此他们制定了繁复的礼制,在炊具上也有所体现。

从商代中期开始,我国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。

相较于陶器,青铜制品不但更加坚固耐用,而且其导热性也更加突出,因此青铜这种材料很早就被运用到炊具的制作之中了。

▲青铜鼎

不过当时铜的产量较低,冶炼难度较大,因此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使用青铜炊具,其中最常见的为青铜鼎和青铜甗(yǎn)。

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在外形上和陶鼎一脉相承,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青铜鼎上都有着丰富的纹饰,这是使用者的身份象征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青铜鼎的礼器作用远大于炊具和食器功能,部分祭祀场合中青铜鼎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。

当时的贵族对于青铜鼎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良,使其更加适合于烹饪。

比如有人在青铜鼎的下面加装了青铜盘,这些盘子可以用来摆放燃料,便于青铜鼎的持续加热和保温。

▲带盘青铜鼎

在青铜冶炼技术提升之后,方鼎被制作了出来。

当时部分贵族在方鼎下安装了屋形炉灶,他们可以向炉灶中加入炭火对食物持续加热。

有些青铜鼎灶上还被加装了排风通道,这也是当时炊具制作技术发展的证据。

在青铜鼎被广泛运用的商周时期,鬲这一原始炊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当时的青铜鬲大多缩小了腹部,并降低了高度,从一种炊具变成了专门的食器。

当时的人们将失去了加热功能的鬲与甑结合起来,制作出了下面为煮锅,上面为鬲的甗。

鬲会摆放在有十字或圆形通气孔的箅(bì)上面,这就可以在烹煮的同时,加热鬲中的食物了。

▲三联青铜甗

在妇好墓中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组三联青铜甗,这是一个类似于现代灶台的存在。

三个摆放青铜甗的灶口下面是联通的火灶,这样不但可以同时加热三种食物,也可以节省燃料。

而且这种灶台也说明在商周时期,虽然还存在部分小型的可搬运青铜灶和陶灶,但是这种大型的,固定位置的火灶,也开始出现了。

▲小型青铜灶炊具

这便是后来灶台的雏形,也意味着我国炊具发展,进入定型时期。

和新石器时代的灶台相比,商周时期的灶台还有一个明显的进步。

那就是第一次出现了排烟的烟囱,相较于之前的排烟孔,烟囱可以让烟气集中排放,也便于将其连接到室外,这也让灶台有了进入室内的可能。

▲带烟囱的青铜灶

从我国古代的炊具发展中,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在生产生活之中经验的不断积累。

他们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器物的制作之中,这让食物的加热条件不断优化,新的烹饪技法也得以实现。

这不但为我国的美食文化奠定了基础,更对古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▲如今的中国美食

而且在灶台出现之后,人们对于这个给自己带来食物的存在,心存敬畏,并衍生出了灶神崇拜文化。

时至今日,在小年时人们还保留着祭灶的习俗,这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独特的烟火气和朴素的人本思想,是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的象征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z/6477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